后疫情时代亚洲区域合作持续加速


来源:

后疫情时代亚洲区域合作持续加速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项梦曦

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多处梗阻,全球资源配置失灵为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也让“逆全球化”再度成为了热门话题。有分析人士认为,疫情将使得国际社会进一步分化,甚至有人悲观认为全球化的历史已经走向了终章。但亚洲在疫情中持续推进区域合作,却展现出了全球化的另一种可能性。

亚洲是最早遭受疫情冲击的地区。除了中国之外,泰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主要亚洲国家都在1月出现了病例,整体上比欧美国家要早上一周。但疫情并没有带来国家间的对立,互助和合作始终贯穿着亚洲各国的抗疫之路,谱写出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合作抗疫新篇章。疫情之初,东盟和日韩纷纷对中国伸出援手。而在中国抗疫取得成果后,中方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主动与区域各国分享抗疫经验,为各方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期间,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中日韩三国开展协作,先后举行了特别外长会和卫生部长会,就疫情信息、防控措施、出入境人员管理等保持密切协同,形成防控合力,有效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地区间的扩散。

而在公共卫生领域之外,后疫情时代亚洲的经贸区域合作也将进一步推进。此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挑战,本月东盟与中日韩(10+3)经贸部长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召开特别视频会议,重点就加强抗疫和经贸合作、共同应对战胜疫情、恢复地区经济活力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会议通过了《东盟与中日韩经贸部长关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联合声明》并在会后对外发表,重申各国齐心协力、团结应对疫情挑战的坚定信心,表明各方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维护自由、稳定、公平的贸易投资环境以及保持市场开放的共同意愿,凸显出应对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并为加强地区国家未来经济合作提供指引。

亚洲各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并在近十年中持续推进。本世纪初,全球贸易格局以美国为世界贸易枢纽为主,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到2017年,全球贸易已经形成了三个比较平稳的贸易产业链区域:欧洲、亚洲和北美,其中尤以亚洲的发展速度最快。近十年, 亚太区域的贸易额增长年均达到4%以上,亚洲国家全球产业链参与度持续提升。同时,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在全球产业链的生产力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比重迅速加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及中间品贸易板块。

而此次的疫情不仅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危机,也创造了新的机遇。疫情带来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区域内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也成为了亚洲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的新契机。亚洲国家具有很强的增长韧性,当前全球20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有一半在亚洲,占全球GDP的40%。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又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不少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又可以形成互补。在此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大势所趋,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下脚步。

在后疫情时代,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仍是亚洲各国的共同目标。目前,亚洲地区的两大经贸合作地区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中日韩自贸区正在加速推进。RCEP是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11月4日,第三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声明称“其中十五个成员国已经结束谈判并启动了法律文本审核,期望能够在2020年签署协定。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自2002年以来已经历了近18年的历程。在2019年11月举行的中日韩自贸区第十六轮首席谈判代表会议中,三方一致同意在共同参与的RCEP已有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水平,纳入高标准规则,打造RCEP+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按照三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加快谈判进程,积极打造一份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上月表示,应该加快中日韩自贸谈判,力争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化经济融合。王毅表示,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要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5G等领域加强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后疫情时代,亚洲区域合作的持续推进将为战胜疫情、重振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