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要警惕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对长远的发展


来源: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0(第二十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暨中国企业家生态大会6月20日在线上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聚裂Live——共享数智化时代红利”。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发表演讲。

以下为实录原文: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未来之星的论坛,我也不是第一次参加了,这次我跟大家谈一下中国的经济政策,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常规的、常态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的路线图,由于疫情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个应急性的调整。

我觉得对中国经济政策基本走势的分析还是很重要的,疫情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步入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运行轨迹里面来。

今天是我对中国经济政策的一些分析,在当前的疫情冲击下,实际上看起来我们出台了很多新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些是延续的,有些是新的,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最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底线思维。

我对中国经济政策有一个分析,底线思维是贯穿始终的,首先给大家看一看中国经济政策原来的轨迹,给大家先做这方面的分析,再看看疫情冲击下有哪些新的变化。

中国现代的经济政策应该是从2008年起遇到了一个新的思考点,为什么呢?2008年这一年全球出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了应对美国产生的,在全世界蔓延的危机,也出了很多政策来应对。

所以,尽管中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是中国也被迫卷入这场金融危机的防御战之中。中国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之中,我们有了很多的经验教训,所以这代历史是整个中国经济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所以我是把中国经济划分了几个阶段,把2008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的重要大概等于以前的1978年、1989年、1992年,大家知道1992是确定市场经济体制,还有2001年,2001年是加入WTO,再就是2008年,所以2008年是重要的一年。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由一个高速增长步入到了新常态的历史新阶段。

为了应对这个危机,我们开启了债务投资这么一个驱动模式。中国的量化宽松就是扩大债务规模,这些债务工具到了企业、到了社会,来扩大投资。中国扩大投资来驱动经济,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基本的政策。

这个政策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分析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让我们中国赢得了错峰发展的机会,在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展示了一个比较好的基本格局,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中国经济地位的根本上升,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这件事情是2009年,就是在全球其它经济体断崖式下滑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企稳,中国经济跌的比别人少一点,中国经济得到一个错峰发展的机会,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中国经济的错峰政策。

2011年,我们第一次成为了全球贸易第一大国。现在我们知道有时候是全球贸易第一大国,有时候是并列第一,有时候是第二,但我们成为世界上非常稳的第一或者第二的贸易大国,这也是以前没有的,也是在2008年之后才出现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中国成为了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大于资本的输入。这样的情况恰好是在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下行的这么一个时期,所以我们经济学上说了叫衰退式上升,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优于其它的经济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我们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政策还是收到了奇效。

但是,刺激政策本身是有代价的,一方面是我们债务风险的加剧。另外一方面,它客观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失衡,资源配置失衡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是用债务工具的方式扩展的,这些货币不是无偿给了企业、给了个人,而是通过发债的方法,让企业和个人通过负债的方式来获得货币。

由于中国的特殊体制,主要获得这些资金的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所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用负债的方式获得了资金,但同时也得到了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这些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就大大提升,就改变了过去我们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我们这里的数据,有一些人获得的贷款,大大高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信用债的分析,私营企业只占了6%,这个问题显现出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我们前面说的债务工具的扩张,也使得我们的负债率上升,负债率轮番上升。早期我们是属于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后来我们看到政府的负债率也比较高,再后来我们看到个人的负债率也上来,所以说是轮番上涨,我们中国各个部门的债务都是加剧上升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获得发展和收获的同时,我们经济的风险也是上升的,不管是债务危机的显现,也看到了我们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重要挑战。

我们觉得国家在经济政策的把握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所以2016年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要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更多关注风险,所以2016年中期我发布了一个报告,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转向”,首先认为我们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坚持双底线思维,不仅是底线思维,而且要双底线思维,既要防风险又要稳增长,如果不增长,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

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各种经济风险危机四伏,我们要把危机克服才能够稳步增长,所以我们所谓的双底线就是稳增长是一个底线,防风险也是一个底线。

双底线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在稳增长的同时要瞄着防风险,在防风险的同时也要瞄着稳增长,这两个缺一不可,但是这两个底线是有前、有后、有主、有次,什么时候为主,什么时候为辅,就要看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2016年我们觉得中国经济经过长期的软着落,在2016年之前我们经历了26个季度,也就是6年半的逐步下行,这是以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我们每个季度下来一点点,一直到了2016年,增长率能够平稳下来,连续三个季度是平的或者略有回升的这么一个格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稳增长,经济软着陆,这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一边,美国经济早就已经走出了危机,同时2016年欧洲经济也走出了危机,危机已经过去,我们估计在全球的环境有所好转,这个时候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也看到国内的经济风险已经累计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应该找机会降低这些风险,缓释风险。

这个时候我们建议要把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放到防风险,这个是2016年看到的,我们做了一个分析,现在我们看看中国经济政策是怎么变化的,一直到2016年,都没有把防风险提出来,2016年我们第一次提出了防风险,后面每一年都提出来了。

其实我们也意识到,在2016年之前尽管没有提出来,但是我们也是注意到了防风险。2016年提出来,证明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应该到了非常重要的政策关注点上来。

2016年到2017年,宏观经过是转向了防风险为主,中央的一系列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把防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特别是在2017年提出来把防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凸显了防风险在我们国家经济政策里面的重要性。

2016年我们开始转向,2017年一直到2018年的上半年,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我们实现了防风险的方针政策的降杠杆,降低社会的覆盖率,起了很大的一个作用。这两年的宏观债务的增长放缓,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势头也是缓和,另外住宅的价格也是得到了控制的。

2018年7月份政治局提出了六稳,现在经常听到六稳六保。在这个框架下,我们重新的回到了稳增长这么一个路线图上来,但是我们看到2018年,2019年到现在我们的政策侧重于稳增长的同时,还是重视防风险,对防风险这条线没有松,每次提出的时候都把防风险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跟2008开始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2008年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全社会的债务没有那么大,并且由于长期的稳增长的增长政策,2008年执行的政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累计了新的风险。所以,2018年以后的政策调整重新回到稳增长方面来,不是简单的回归2008年的政策,而是在回归的过程中,重视稳增长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防风险,这是我们的认识。

我认为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是中国宏观调控的中国经验,中国为什么2008年以后错峰发展,获得了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持续的上升,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的风险和危机,因为中国有一个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我们是执行了这个双底线政策,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解读。我觉得从2016年我这么解读之后,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包括中央的文件里把整个中国经济政策浓缩为稳增长和防风险的提法。

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思维说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稳增长的时候一定要瞄准防风险,所以我们要有重视稳增长同时防风险的政策,这个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另外的时候,我们调整防风险为主,注重稳增长的政策。两个不同政策趋向是有两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在政策的工具箱里面,这些工具拿出来的时候组合是不一样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认识。

双底线之间是转换的,根据不同的需求,这样的时候我们来看中国经济政策的时候,分析中国经济政策的时候我们就看你现在是稳增长为主,还是防风险为主,大体上可以看到中国政策是宽松型的还是稳健偏紧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自己来对照自己的行业、企业的状态来采取相应的政策,这个是我们观察中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简单的观察方法。

现在疫情冲击下需要什么新的情况,宏观政策有什么调整,今后是什么走势,应该说疫情冲击是出人意料的,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不仅是中国,而且全世界到现在为止,疫情的走势依然不明朗,美国的数据到现在确诊的病例229万人,又创了新高。美国还没有走到平稳下来的局面,还有很多的国家还是在高度的运行,中国北京又出现疫情,这都是我们看到的变化。并且专家预计在今年的11月份的时候可能还会第二次疫情的冲击,目前的温度比较高,对病毒的生存还是有抑制的,到了它适合的温度还有可能冒出来,我们还要在疫情防范上加大关注度,不可以放松。

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很大,一季度负6.8,非常大的变化,从正6到负6,这个是从来没有过的,全世界当然是一样的。出现负值,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加大的,全球的交流减少,供应链不仅是萎缩,更大是一个中断。对中国还讲,我们还遇到了一个经济封锁,其实是由疫情造成的,很多的国家的航班都不能运行,这个是全世界依然处于很复杂的过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重新回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调整,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进一步调整稳增长的底线,原来基本上是在经济增长率6%左右,按照5点多也可以接受,不停的下调,现在看起来5点多也不容易,或者说也不是能保得住的,我们的进一步下调稳增长的底线,把过去很多重要的支撑目标放弃掉,或者是放缓,变成一个更加底线的。居民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大家可以看到六稳六保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就业,就业环境的下行是中国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困难的一个综合表现,一定是企业的发展增长减慢,很多的企业关门,很多新的投资下滑等等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的防御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还是最成功的,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我们的管控得力。尽管早期我们有一些挫折,现在的情况我们是全世界处理比较好的,武汉作为一个千万的城市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武汉的封城保住了全国的基本安全,全国其他地方的应对比较自如。

当然出现了北京新的疫情,北京的疫情可能性质也很严重,因为是从新发地找到了一个源头,没有找到一个人,或者简单的一个输入型,很有可能是由输入带来的引发的新的社区型的传播,社区的传播危害就很大,找不到一个人的来源,而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是怎么来的,因为北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了,突然冒出这么一件事,是从哪来我们还没有搞清楚,疫情的问题就是不溯源清楚风险是很大的,所以现在北京采取的政策有人说软封城,因为我们有了武汉的经验教训我们不是那么的恐慌,我们提升了我们防御能力,我们很好的检测手段,现在离开北京每个人都要核酸检测,但是我们在武汉出现疫情时候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当然那个时候没有检测能力,我们在北京依然是生活有序的。

疫情冲击像北京这样的地方,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所以疫情之下,我们还要防范。但是我们跟全世界比,我们是自信、有序,所以我们中国经济跟全世界其它经济比,我们走的比他们要好,所以我也是在这之前多次预测,中国肯定是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经济增长率是正数的国家,今年肯定能够实现正数,正多少,原来我们计划说要增长到5.6%以上能实现翻两番,两会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所以我觉得还好,我们比全世界其它国家还要好一些。

虽然我们仍然有可能存在着错峰发展的机遇,就是说依然有可能出现第二次衰退式地位上升的,我们地位会进一步上升的这么一个机遇,这是我们要抓住的机遇。

但是我们要警惕短期刺激政策对长远的发展,因为我们知道疫情终将过去,今年不过去,明年就要过去。原来没解决的问题还在案板上,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归原来的基本问题,所以我们这次就坚定不走大水漫灌的方法,不走债务投资、虚拟经济这么一个办法,更多是救助中小企业,保就业、保民生,从这样一些角度出发,使经济得到恢复,尽量使现在的经济政策不冲击长远的目标。

现在回顾起来,看宏观调控的双底线思维,我觉得我们经历了5个阶段。

1、2008年到2016年,稳增长。

2、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甚至到2018年中期,防风险。

3、2018年中期到2019年,中美的博弈情况下,我们回归到稳增长的路线图,常规的稳增长,但是疫情冲击,我们就提出了六保,就是稳增长的政策底线进一步下调,我们不要考虑有那么高的增长率,进一步下调。

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将重回稳增长、防风险这样一个双底线的政策,所以中国经济能够在框架的指引下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行稳方能致远。

我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析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完全展开。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双底线思维》,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谢谢!

主持人:谢谢毛振华总裁给我们带来的分享。您在直播的过程当中,后台的网友也有很多问题想提问您,我们选取了讨论比较多的几个问题,也跟您请教一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您刚才其实也提到了,武汉重启之后,疫情新常态之下武汉面临的挑战或者机遇在哪。客观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布局,优势、劣势我们是清楚的,但是往往主观上,投资心理上的亲切和疏远,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培育,或者是一定的时间去克服,在这方面您的思考是什么?

毛振华:我现在正好在武汉,也是体验武汉的现状,武汉有两个世界创举,一个是1000万人口的城市封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件。另外,武汉全民检测,1000多万人口检测。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推动全检”,也是我一直在推动的政策,取得了成效。武汉经过全民检测之后,我们就能看到所有有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得到了隔离和治疗。现在整个武汉没有一例感染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所以武汉应该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其它城市都不能说,武汉是全中国最安全的城市,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

所以,武汉的基础条件、武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还在,所以经过疫情之后,武汉复工复产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我觉得武汉有很多历史机遇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另外,国家加大对湖北的扶持,有一千亿的支持方案,另外把武汉建设成国家公共基地这样一些重要的政策也会相应出台。武汉会形成一个新的热点,我对武汉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我觉得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武汉的政策,要抓住这个机会,还是蛮好的。

主持人:现在中部超级枢纽,只是得了一场感冒,痊愈之后会迅速的健康奔跑。谢谢毛总给我们带来的分享。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